
赵晓虎,四川大学1997届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现任中电天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所长,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科研实力已经明显增强,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的坚守和拼搏,赵晓虎便是其中的一员。
邂逅川大——回望来路,情深意长
20世纪90年代,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开始起步,国内掀起了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热潮,18岁的赵晓虎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到了四川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学习。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母校兼容并蓄,与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在一起交流、学习,使我终身受益。”讲到母校,赵晓虎感慨万千,如今已经成为电子一线领军者的他,当年还是一个初入校门、懵懂无畏的少年。还记得入学不久,成都罕见地下了一场大雪,大家都很兴奋,在校园打雪仗、弹吉他、唱歌,度过浪漫时光;还记得那年学校合并,开启了“海纳百川”的壮大历程,师生们也因此享受了一天假期;许多良师益友,现在在工作生活中仍有很多交集,指点方向、结伴而行,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四年的本科生涯,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行为习惯的塑造,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在他看来,思维方式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加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避免在学习中长期单一地接触理工类知识,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赵晓虎特意在大学期间辅修了新闻学专业,培养自己看待事物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川大这样一所综合类院校的重要原因。
进入电科——满腔热忱,坚持不渝
1997年,赵晓虎本科毕业,那时正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通信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知名的通信企业,开出了丰厚的薪酬争夺人才,有的甚至是研究所的3-5倍。但赵晓虎不为所动,依然坚定地选择到电科十所(当时名为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现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他说,“搞科研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酷的事,而能够为国家所用,为国家所重,就具备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两弹一星、预警机、第四代战斗机、载人航天、航空母舰、北斗导航卫星……能够从事国家事业、参加国家重大工程,是令人骄傲的事情。
赵晓虎认为,唯有“坚持”最为关键。首先是面对高薪诱惑时的坚持,在上世纪末,电子信息行业处于飞速发展的跃升期,一些处于初创和高速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大公司高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特殊电子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这也对部分科研单位的人员年龄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断层。其次是面对艰巨任务时的坚持,一方面科研项目并非一蹴而就,一些重大工程复杂度高、难度大,技术突破周期长,出成果较慢;另一方面许多项目需要保密,宣传报道和公开获奖机会较少,从业人员的成就感降低,不少人因耐不住寂寞而离开。最后是面对艰苦环境时的坚持,为确保安全、保密,不少科研项目都是在高原、戈壁滩等偏远的地区实施的。军事装备需要即使全天候在恶劣条件下也能体现出作战能力,因此一些项目考核也会安排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区域,尤其考验人们的毅力。凭借“坚持”二字,面对高薪的诱惑,面对项目难度大、工作周期长、环境艰苦等挑战,赵晓虎在前辈的带动下,不仅自己一直坚守初心,更感染带动其他同事迎难而上。
赵晓虎二十多年的坚守见证了电子行业的崛起,但这背后是对家人的亏欠。工作占据了他绝大多数时间,加班、出差成为常态,他的办公室常年放着洗漱用品,接到任务马上就能出发。
虽然减少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但是赵晓虎很庆幸自己带领了一支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团队,他们带着对事业不变的热爱,为祖国奉献的信念,坚守在一线,为强国兴军作出自己的贡献。2021年初,为解决航空电子领域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平台的“卡脖子”难题,由赵晓虎担任主要领导的十所迅速组建了一支国内高水平技术团队,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大专项中争取到首批“揭榜挂帅”榜单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挑战。在技术层面,由于所在单位以往主要从事顶层应用系统设计,在大型工业软件开发方面尚属首次。为此,他们抽调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搭建开发团队,同时跟业界知名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实现技术上的力量协同。在管理层面,为解决项目分布式应用带来的难题,他们在研发前期就对后续应用的相应企业进行了谋划布局和充分沟通,一方面获取他们的认可,使软件成果在应用时有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切实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实际情况,从而使软件本身的开发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对于未来的部署与效能呈现,赵晓虎深感使命责任重大,他们也必将全力以赴把这个项目做好,不辜负国家的信任。
深耕电子——打造优势,决胜千里
“钱是买不来国防现代化的,必须靠自主研发。”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1996年,我国花10亿美元向以色列订购了4套比较先进的预警雷达系统,其空中预警能力和美国不相上下,但在美国的胁迫下,即使已经签订了合同给了钱,合作依然被取消了。后来,赵晓虎所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迎难而上,由王小谟院士牵头,组织集团内外的多家科研院所一起,成功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性能和技术指标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特殊电子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这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投入,也离不开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辛付出。有人在艰苦的试验区长期驻守,有人在枯燥的实验室日以继夜,有人在疫情封控期间不离岗位,更有人为项目成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辛勤耕耘,才使我国有了坚决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底气和实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补足,在原创性发明、原理性突破方面仍有待加强,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打造我国的核心技术优势。
在赵晓虎看来,打造核心技术优势,不仅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心怀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还应充分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目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技术主攻方向的选取,攻关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在遴选研究目标和技术途径时,应充分考虑国家所需、行业所趋,并体现自身所能,结合这三个主要因素,选定方向,做好规划。二是平台,通过打造平台,加强经费、资源、设备、设施等投入力度,为高水平的技术研究构建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还可利用平台集合行业优势单位,促进“产学研用”联动,打造技术创新的“朋友圈”。三是机制,形成完备的激励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完备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全过程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良好的协作机制有助于汇聚不同单位的力量和资源,通过明晰管理、利益划分、知识产权确认等机制,从而形成合力;完善的保障机制有助于解决研发人员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保障他们心无旁骛地进行钻研。
对于未来,赵晓虎有着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规划。电子技术科学研究的职责使命,一定要紧跟国家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能力制定目标,在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作为“网信事业国家队”,要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在网信体系建设中抢抓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经营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以研究所为核心,产业公司为转化应用载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努力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更多突破性贡献。
寄语学子——牢记担当,敢于前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你们这代人,肩负着未来十年二十年要代表和引领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的使命。”在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赵晓虎对同学们深情寄语,他希望大家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要永远热爱祖国,心怀“国之大者”,立鸿鹄之志,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到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贡献中;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练好内功,本领过硬,让自己的本事配得上自己的情怀;要躬行求真,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在大学中探究科学本质,践行求真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敢为人先,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深信太阳总会升起,哪怕暂时还在地平线下,使自己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我们正感受着这个时代的伟大,也必将创造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强国兴军,舍我其谁,凭借着心中的热爱与坚定,赵晓虎和他的同伴们在科研路上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