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红梅:感动川大树模范,建设南疆为公仆

发布时间 :2025-09-24
来源 :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
编辑 :王彦东

邓红梅,四川大学2016级国际关系学院边疆政治学专业校友。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综合一科三级主任科员。“感动川大”2023年度人物。

在南疆的大漠风光里,有一抹独特的红,红得赤诚,红得热烈。那是共产党员胸前徽章上的红,那是“红梅”的红。这红,来自新疆阿克陶县塔尔乡党建办副主任邓红梅。她以脚步为笔,在南疆大地上写下了最忠诚的誓言;她以身躯为杆,为当地人民举起了一面通向火红生活的旗帜。

承于家风,延续英雄血脉

邓红梅出生于四川三台县的一个军人家庭。她的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也曾写下遗书,准备献身参战。她家里一直都延续流传着这样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邓红梅也深受激励,梦想着自己能够和父辈们一样做出一番事业,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因此,小时候的她很喜欢看一些富于英雄主义色彩的文艺作品,比如《新龙门客栈》这部电影,其中的万里黄沙不仅吹开了戏里的纷争,也吹开了邓红梅心中的一角,令其对边疆无限向往。而当长大了的她知道有这样一个去新疆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

但要离开家乡,远赴新疆,并不容易。邓红梅当时遇到了不少来自亲朋好友的阻力,比如她的父母觉得新疆太远,要是以后家里有急事,都很难及时赶回来。不过好在曾经从军的他们也能理解女儿,最终尊重了她的选择,支持她去追求与创造自己的未来。现在,邓红梅会尽可能多地给家里打电话,嘘寒问暖,努力平衡在外工作与照顾家庭之间的关系。但偶尔的失衡在所难免。她略带哽咽地分享说,自己曾数次未能好好地跟离世的长辈告别,很多时候都觉得十分亏欠家人。当被问及是否有考虑以后回四川发展时,她承认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毕竟自己年老的父母也需要照顾。但她又难以舍弃这个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地方,舍不得离开自己亲近的组织、领导与同事,舍不得离开当地热情友好的村民。塔尔乡已经成为她的第二个家,要是离开这里,她又会多生另外一重牵挂。最后,邓红梅还是毅然选择继续留在这里,为村民服务。

如何抉择小家与大家,这是个自古以来的难题。邓红梅以亲身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坚定直言:“人的一生注定要做很多不同的选择。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承受这种选择的后果,那这个选择就没有问题。”

学于川大,掌握专业知识

邓红梅本科期间在北京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经过努力,她获得了保研名额。在择校时,因为自己是四川人,所以她打算回家乡继续深造。而在确定具体方向时,她结合自己的梦想与所学的专业,比较关注一些和边疆相关的专业。恰巧这时,四川大学西部边疆中心新设立了边疆政治学专业,十分符合邓红梅的兴趣。于是,她成为川大该专业第一届学生。

进入川大以后,邓红梅在这片新天地里收获满满。她积极利用不同的平台,学习、运用并掌握了大量关于边疆治理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教授专业课的老师学识深厚,诲人不倦,教给了邓红梅诸多有用的知识。这些优秀的老师都给邓红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杨鹍飞老师。当时,杨老师才三十多岁但在学术上已作出了较为卓越的成绩,每年都会负责诸多社科项目,这让邓红梅肃然起敬的同时也暗自下定决心要用心学习,钻研知识。除此以外,她的导师李涛教授、学院的陈超教授、励轩教授以及她的师姐们也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邓红梅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她在2017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知行边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小组同学共同获得了二等奖的荣誉,还成功凭借此项目拿下了同年度“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优秀团队、优秀作品和优秀学生荣誉。这更加坚定了她对边疆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毕业后的邓红梅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奔赴新疆,投入了建设事业之中。她就像一片广阔的湖泊,接受了上游河川的滋润之后,也愿意加入它们的队伍,继续向下,润泽更远的风景。

献于南疆,践行为民宗旨

邓红梅奔赴新疆不仅是她的梦想驱动,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时正好有位川大校友在南疆克州党委组织部工作,他们每年都会招录一批大学毕业生到新疆工作。邓红梅毕业时,那位校友就向学校要了一份还未就业的毕业生名单,然后给他们打电话,希望他们到新疆工作。邓红梅刚接到电话时,还以为是诈骗,毕竟“哪有打电话招公务员的”。听了对方耐心地解释,邓红梅心里面有些触动了。“没有人愿意去,那我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新疆虽苦,但总得有年轻人去帮忙吧!”在了解了新疆的就业环境和情况之后,带着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她成为建设新疆的一份子。

2019年8月,邓红梅抵达新疆,在克州党委党校参加了三个月的岗前培训,接着正式前往阿克陶县塔尔乡工作。在乡镇办公室工作一年后,她主动要求下村锻炼,丰富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在2023年年初回到乡里担任党建办副主任一职。邓红梅去的村叫阿勒玛勒克村,是阿克陶县最偏、最远的牧区村,与乡政府所在地相距420公里,道路蜿蜒曲折,乘坐客车要10个小时左右才能抵达。她担任该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时也遇到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穷。2021年伊始,邓红梅初到任时,发现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县财政补贴了几万块钱的情况下也只有12万。这主要是因为当地自然条件恶劣,位于山沟之中,土地贫瘠,薄壤之下全是石头,很难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尽管当地分属牧区,牛羊众多,但草料又不够,发展养殖业也十分受限。所挣得的钱不仅要用于维修村里基础设施、购买办公用品,还要给老百姓分红,可以说完全不够。邓红梅对此感叹说:“当时就是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好在经过大家一齐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扩展了收入来源,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当地的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州县领导的支持下,村里面的道路、防洪坝、停车场、民宿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目前一天大概能接待1500名到2000名游客。邓红梅欣慰地说:“有时游客会更多,甚至有些来了根本找不到地方住。这说明我们发展旅游业这步棋是走对了的,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大。”在她任期内,阿勒玛勒克村还成功获评“自治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是身为支部书记的邓红梅的重点工作。她认为抓好三支队伍对基层党建工作非常重要。第一支队伍是基层党建工作带头人,即村党组织书记。要选配敢于担当、综合能力强的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子走出一条好的发展之路,否则会出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情况。第二支队伍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个人要各司其职,辅助支部书记完成相应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第三支队伍是党员队伍,必须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做好相关工作。提到自己在新疆的同事,邓红梅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新疆的干部是我见过的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得最好的干部,都是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

在阿勒玛勒克村工作的那些日子是邓红梅心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她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经验,还收获了一群可爱又可靠的同事和朋友,更有亲如一家的村民。到现在,她已经卸任村支部书记11个月了,但当她回到村里时,村民们依旧热情,仿佛她从未离开过这里。

谋于未来,构想发展蓝图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发展前景一片向好。邓红梅对塔尔乡的未来也充满信心。一方面是因为塔尔乡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风情,当地保存着南疆地区最完整的塔吉克古民居,还有一百多棵仍在结果的百年古杏树、古核桃树,大量旅游业资源有待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身边有团结一心的同仁和群众,大家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她相信塔尔乡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作为学姐,邓红梅也欢迎母校更多优秀的学弟学妹前往建设新疆。但她也中肯地说道,有志在边疆发展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先到目标区域去实地察看一下,对未来将会遇到的困难挑战要做足够的心理准备,否则可能会有严重的落差感。“兴许你觉得你是来改变世界的,但后来你会发现自己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如果你坚定信心仍要来,那新疆非常欢迎你。”

2022年,邓红梅因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事迹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同时也成为了“感动川大”2023年度人物。对此,她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自己仅仅是做了非常普通、自己也应该做的基层工作,跟其他在各个领域都是佼佼者的候选人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但与此同时,她也表示万分荣幸,备受激励,认为能够跟其他杰出的校友一同入选是母校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也是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祝福,将激励自己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

未来,期待邓红梅在广袤的南疆大地上尽情绽放巾帼芳华,作出更多利民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