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成,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1980级力学系工程力学专业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升空前的历练

周志成举起面前的咖啡杯,抿了一口咖啡的浓香。“这次回来发现学校变化很大,除了原来一教的那栋教学楼和荷花池之外,别的都认不太出了。”
作为学校杰出校友的身份参加“四川大学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周志成给学弟学妹们最重要的一点建议便是树立远大的理想。
“当时周总理有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还有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对我们那一代人影响很大的。”周志成流利地背出周恩来年少留学遭遇艰辛时所写的《无题》一诗,解释着几十年前报考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力学系的一个原因。
读书时候的周志成也确实是一个有着鸿鹄之志的青年。他出生农村,但贫瘠落后的土壤却不曾掩埋他求知上进的梦想。“虽然成绩还算优秀,但填报志愿的时候却都填的是科技大学之类的,也没太仔细研究,就想着‘好男儿志在四方’,报了一堆全国各地的科大,最后来到四川大学进入力学这个专业。那时候就单纯想着学习航空航天,当上一名科学家,以后就能为国家效力。”
不过一切也并不像周志成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坐火车我一来……就傻了” 。
光是从北京到成都坐火车的这段距离,就够“蜀道难”的了。本来就不短的路程,却因为川蜀之地曾频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下雨或是塌方,导致路段更加艰险难走,车票上标注的三十七小时路程有时甚至要七十二个小时才能抵达。

“路难走是一回事,但我来了竟然发现将近一个月我都没看到太阳,天都是雾蒙蒙的;还有就是一个月没吃到不辣的菜,就算食堂里的菜有不辣的,但是人家舀饭的勺子上也沾了辣椒,盛到你碗里还是辣的。”天气和饮食成为周志成初入成都来最不适应的两方面,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身上似乎永远都背负着一种光荣的使命感,那些“不适应”也逐渐成为周志成大学生活的习以为常。
“那个时候我每天早上早起去跑步、去晨读,之后去吃早饭,精神抖擞地去上课;中午回来眯一小觉,听广播学英语;下午继续上课,结束之后再去跑步、打球……就是这么规律又简单的生活。”坚持和勤奋,看上去是所有成功学宝典上老生常谈的必要品质,却是一个人生活中最难践行的“简单守则”。
周志成刚上大学时外语成绩很一般,分班时被分到“英语慢班”进行学习,但就是通过日复一日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坚持,使他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到最后跟着导师做课题、搞研究,被师长们所喜欢,受师长们影响。而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都归功于那些蝉鸣鸟叫的午后,年少的周志成塞着耳机听广播,英语频道里每天准时准点地朗读外文原著小说,成为他最珍贵的闲暇,故而形成了那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
“智商要比别人有优势是很难的,但你的勤奋和坚持却可以超越别人。”周志成认真地说道。
点火后的腾飞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航天领域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通信卫星民用、商用市场长期依赖进口,应用受制于人,国家重要信息传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军用市场由于卫星平台能力相对不足,严重影响我军通信卫星装备升级换代,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卫星平台。研究生毕业后的周志成怀抱他的科学理想在导师贾书惠教授的引荐下,争取进入到航天五院工作,成为团队里年轻的一员,为编织祖国航天梦填补上一处小小的针脚。
得益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时期对力学专注而精深的学习,周志成在象牙塔与一线工作领域的衔接中还是很好地适应了角色的转换。“当时航天发展情况不像现在,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解决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你需要去计算,现在有一些商业软件你可以使用,但我们那时候都是自己去编软件,因为你不能光拿着笔算算就能解决,你要去模拟、去分析。” 周志成作为主要完成者开发了“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该系统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生步入社会、初入职场,最初都是需要自己去面对困难的,通过每一次周志成的虚心求教、勤勉努力、团结合作,最终获得了团队的认可,从“东方红三号”的业务骨干成为今日“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总设计师,这一路走来,艰辛自不必说。周志成也曾有过发射卫星失败的经历,但他并不愿多言这些挫折,总是笑着摆摆手,“困难是大家都会有的,过了就过了,没什么好说的。失败也能被原谅,前辈们对你都是很包容的,但重要的是你能吸取经验,能努力挽救。”

因为航天科技领域本身就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高风险”,一个复杂又繁琐的工程必须要涵盖到各个细小的环节,哪一个环节薄弱了,都容易形成“短板效应”影响最终的结果,可谓是一厘一毫都决定着事情的成败。所以秉承实实在在做事原则的周志成,才能够从失利中总结教训,从实验中积累经验,从摸索中取得成功。
“我认为航天领域最需要的精神还是扎实,因为卫星发射上天,它的运行过程以及上天环境监控等,这些都是不含任何虚假的。你成了就是成了,大家都能看得到。而如何成功地发射卫星,就需要团队协作以及对事情系统性的思考。”周志成总结这些年科研工作的经验如是说。
“当然这也是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周志成除了在航天五院担任技术专家外,还是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这些年已培养5名卫星总设计师,15名研究生,1名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我们要善于从工程问题的实践中提炼问题,回去再和学生们一起研究,深入透彻地分析,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工作和学习的又一种接轨。”
当然,说起目前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周志成自身也备觉欣慰。他坦言,虽然目前中国还只是一个航天大国,但在朝着向建设航天强国这一目标努力的前进路上,是充满希望的:“我国未来的卫星设计和制造将会全面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可控,这将给国内卫星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从东方红三号到东方红五号,总重量从2吨到5吨以上,载荷能力功率从2000瓦到1万瓦,寿命从8年到15年,这些简单数字的进步却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国人也是很认可我们这些人努力做出来的成绩,航天发展本身就是一件振国威、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事情。我国发展的快,面临的挑战也大,在载人航天、探月、通信、导航等范畴做出的成绩还可以继续提升。但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去研发、去实验,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具备创新能力。”周志成说起中国未来航天的发展方向时,也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科研的一个近况,创新人才和思维的需求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中国目前还需要做的就是领域内领先,技术走前端。”周志成笑着说。
入轨后的平稳
工作繁忙的周志成就连参加开学典礼的前一天还在加班,“加班这是常态,有的时候是真忙。不忙的话,我还能出去锻炼身体,踢踢足球。但忙的话,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而曾经在大学时培养下来的好的生活习惯也归于他坚持的美德延续至今。在四川大学读本科生时就注重强健身体才能好好学习的他,回北京读研究生也依旧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而参加工作后的空闲日子里,周志成还是会相约球友一起踢场比赛。
“我觉得,只有把健身作为一种文化根植在人们心中,大家才能真的体会到好身体的含义和价值,才能真的正视全民运动这件事。”所以哪怕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周志成也愿意骄阳烈日下跑跑步、抻抻腿、拉拉筋、踢踢球。
说着这些还是归结于坚持和习惯,就连他成功的人生也都是建立在这样看似普通却坚韧牢固的砖瓦之下,回忆起年少时期那个稚嫩却坚定的“科学家之梦”,为了报效祖国、崛起中华而志在四方,而今也确实一步步将它照进现实。
“有志者,事竟成。”从古至今,绝非空谈,那些将志向变为泡沫的人,可能少的就是那份点滴的坚持。而跬步至千里,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