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坤宇:数十年磨一剑,今朝展“坤”鹏

发布时间 :2025-09-24
来源 :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
编辑 :王彦东

郭坤宇,四川大学1985级数学学院数学专业校友。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进上海市第十六届委员会副主委。

“学习,思考,研究,创新。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用勤奋和时间磨出来的,积跬步才能至千里。”作为当今数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被问到治学理念时,郭坤宇坚定地说出了上述回答。郭坤宇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对数学教育的热情而闻名,无数个夜里,他同泛函打交道,同算子做朋友。那些思考与演算的时光见证着他作为一名优秀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和使命。

考入川大:影响一生的道路选择

郭坤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于1979年初中毕业考入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中专部学习建筑机械,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成为一名机械技术员。郭坤宇的人生或许就要如此发展下去,但当时掀起的一股数学热潮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当时,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传遍神州大地,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年轻人。郭坤宇自小就展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陈景润的事迹重新点燃了他的数学热情。于是,他于1985年毅然决定放弃工作,考入了四川大学数学系继续学习。虽然郭坤宇的高考成绩远低于同班其他同学,但他在为自己能考入著名学府兴奋之余,也付出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勤奋和努力,再加上他自身的天赋,所以他成功地在数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大学期间,郭坤宇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之一是徐安石老师,甚至在后来对他人生之路的选择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时,徐老师教授数学系最难学的课程——实变函数。在郭坤宇看来,徐安石老师总是能够将很抽象的内容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而且不论学生有什么问题,他总是耐心地加以解答,即使耽误了吃饭的时间也不介意,还经常邀请学生到他家里吃饭,和学生一边吃一边谈,既谈数学,也谈人生。正是爱生如子、耐心负责的徐安石老师促使他毅然选择泛函分析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决定将自己的青春投身于数学知识的海洋。

在徐安石老师的引荐下,郭坤宇又在川大跟随孙顺华教授读完硕士、博士。1994年,他又前往复旦大学数学所,跟随严绍宗教授、陈晓漫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全在读书和听专家报告,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眼界。1996年,他博士后出站留校,成为一名专业教师和数学研究工作者。此后,郭坤宇积极参与不同领域的数学研究,并与许多顶尖数学家进行了合作交流。在众多优秀导师的指导下,郭坤宇在数学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位知名数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数为友:冷板凳下的炽热真情

郭坤宇的研究涉及多个数学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的成果。比如在多元算子研究领域,他系统建立的Hilbert模的亏格算子和亏格函数理论,解决了多元算子理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和猜测;他在Arveson-Douglas本质正规性猜测方面的成果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Davidson评价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结果”;而他在Hilbert模领域中发展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更是被国际同行称为“郭方法”“郭引理”“郭稳定性”“郭-王猜测”“郭-王定理”“郭-王恒等式”等。作为学者,他最引以为豪的是研究成果被同行承认,并有其他学者跟踪自己的研究工作。

但这些突破性的成果与耀眼的荣誉并非一蹴而就,辉煌背后是无数个耐得住寂寞的与数学为友的日子。在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郭坤宇一直保持着每天一早来到办公室就思考数学的习惯,坚持着白天给本科生、研究生们上课,晚上就在办公室里继续思考演算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说,科研是坐“冷板凳”,但他却永远保持炽热的真情。

“任何一个科研方向入门都需要长期的积累,要做出成就,更是数十年磨一剑。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需要费尽艰辛地揣摩、体会、探索和感悟,浮躁和功利是科学研究的最大敌人。”这是郭坤宇对自身学术人生的一段心灵诠释。通过研究数学,他的思考也不断深化。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做研究的风格和套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也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要勤奋,眼界要宽广,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领域。如今重要的成果和发现都并不是靠单一的方法实现的,都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学生阶段时光非常珍贵,要全身心地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以后工作了,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去学习。” 数学锻炼了郭坤宇的大脑,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他的分析判断能力,也让他看问题的角度变得不一样。在这条道路上,他和数学相互陪伴,相互奔赴,相互成就,共同抵达远方。

传道授业: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

除了数学家的身份之外,郭坤宇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多年来,郭坤宇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获得多项教学科研奖励,包括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上海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在被问及自己的教学理念时,郭坤宇意味深长地说:“学生是事业的未来,是学术生命的延续。”他认为,大家对一个大学的印象最后还是落在对学生的印象,即培养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多少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地方,作为学校里的老师,教书育人肯定是第一位的,而做科研是相对独立的事情,是老师自己的事情。老师要能平衡二者的关系。

郭坤宇对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实践。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他培养的20多名博士均已在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任教,成为新一代教学科研中坚力量。他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鼓励学生紧跟数学发展前沿,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把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好了,才能把数学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他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郭坤宇还非常重视具体例子的演算和求证,他常常就一个例子在黑板上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演算和求证,以此启发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讲述一些繁复的证明时,他还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小故事,活跃原来沉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讲课方式让深奥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同学们对重点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学生们都很喜欢郭坤宇老师的课堂。

但郭坤宇对他的研究生要求可不低,甚至有点苛刻。他要求他们每天至少学习研究不少于十小时,郭坤宇并时常告诉学生他们的前途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在为他们自己积攒能量,创造前途。郭坤宇会随时到他的研究生办公室询问他们学习研究进展情况,随时找他们讨论问题。脱稿报告成了他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郭坤宇认为只有把报告的内容装在心里,学生才能把内容完全理解、吃透,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学识能力。而郭坤宇的学生们也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对于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唯有吃苦才能出真功夫,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都表达了对老师用心良苦的感恩和谢意。

数十年磨一剑,今朝展“坤”鹏。考入川大开启了他同数学结缘的旅途,坐冷板凳的日夜见证了他的坚守与钻研,学生们的真诚感恩辉映出他认真教学背后的灼灼真心。数学是一场为了真理而不断跨越困难的探索,而数学家就在向真向纯的追求中,用最坚定的意志,最朴素的情感,最美好的传承,探索和创造着平静中的炽热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