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1985级水利工程建筑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校友。现任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求学川大:知识、思考、责任

“成都科技大学有‘科技’二字。想当科学家,我就来了!”1985年,李胜带着纯粹的科学理想,走进了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起初,他的志愿专业是应用物理,但不料阴差阳错被调剂到水利工程系。家人、朋友、包括李胜自己,都对此专业一无所知。懵懂之时,他的开学第一课恰逢水力学界泰斗吴持恭教授的中国水利史,一举敲开了他对水利工程的兴趣之门。吴教授以大禹治水、李冰治水为引,回溯中国2000多年水利史,又从现状观瞻发展、展望未来,以历史纵横的笔锋为李胜后来三十多年的水利之路描下了第一个坐标。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李胜逐渐喜欢上水利专业并刻苦钻研,为此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求学期间,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李胜还旁听了计算机系的所有课程。当时,学校进口了一套西门子的小型计算机,说是“小型”,但体积十分庞大。李胜对它兴致勃勃,经常同计算机系的同学一起,排几个小时的队,只为那上机的几十分钟。“我总是最后一个从机房里出来的,那时觉得敲电脑简直是一种享受,因为接触学习的是人类最先进的技术啊!”经过长期勤奋的学习,李胜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也为他之后创业培育出水利信息化之花埋下一颗种子。
李胜不仅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也积极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鼓励下,李胜作为当届的水利工程协会会长,主办了成都市第一届交谊舞培训班,其规模高达800人。时至今日,他仍难忘自己当时振奋的心情与同学们的热情。“就在宿舍对面的食堂里,几百人跳着华尔兹。看着那浩大的阵势,我非常有成就感!”在当时人均每月生活费16块钱的年代,交谊舞培训班的收益高达几千元。这给李胜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他的创业思维也慢慢地成型与发展。他后来举办的类似活动不胜枚举,例如规模达上千人的暑假教育培训班、邀请大师进校宣讲等等。此外,李胜的人文情怀也在大学里悄然生根。大二那年,他与同班同学杨树华在学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后,身无分文地前往四川的农村待了20多天,感受农民生活,考察农村现状。“我们从课本、报纸上了解到的农村是片面的,而这次实践让我真正感受到中国农村的现状。”回校后,李胜带着考察结果作调研报告展讲,将自己亲身认识的四川农村、中国社会讲述给了几千名同龄青年。
学到知识,学会思考,意识到责任,这是李胜在川大的三大收获。在他看来,知识是万事之基,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思考是在知识的累积中形成的一种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而最重要的责任意识,大到国家与民族,小到家庭与自我,决定着一个人的方向与使命。尤其是在川大根植的责任意识,深深影响着李胜的一生——毕业后投身防汛减灾领域,一干就是34年!
防汛减灾:精建“东方祥云”
近30年来,洪涝灾害作为全球第二大自然灾害,在我国夺走了6万条生命,造成了4.8万亿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有效预警洪灾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层面,洪水预报意义重大。早在这30年岁月长河的起点,李胜便已经于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中国水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时,正值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因此腾飞,而古老的水利行业还停留在原始的工作模式与技术水平中,发展迟缓、与时代脱节等问题显现。如何推动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提升洪水预警技术呢?李胜不断思考与总结经验,创业纲要逐渐成型。
2000年,李胜与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成立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水利信息化事业全力以赴。李胜回忆到,公司成立初期,最大的困境在于科研周期过长与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数据资源获取难、传输速率慢,只能通过朋友、同学将全球的数据收集后刻成光盘,再寄回公司进行数据分析,整套流程下来要消耗约半年时间,直接影响研发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研发效率跟不上,公司常常陷入资金匮乏的状况,只能临时承接一些小型计算机服务项目,比如小型开发、组建网络、售卖设备等,赚得的钱又立马投入技术研发中。“只能有一点钱就前进一点,再有点钱又再前进一点。”每一步路,李胜和他的团队都走得异常艰难。然而,他从未怀疑过公司的前进方向与信息化领域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对信息技术的未来是从未担心的,唯一担心的是在看到未来来临之前,公司就死了。”越是步履维艰,越要咬紧牙关!李胜当时唯一的目标就是将公司的稳定经营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实现平衡发展。“不管怎么样,公司得先活下来!”
机遇如潮水,有备之人方能乘风破浪。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崛起,公司面临的数据资源传输速率问题迎刃而解。乘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腾飞之东风,公司的产品研发迈入新台阶。2014年9月,在“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中,李胜带领团队开发的“东方祥云”大数据平台从全球8615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最高荣誉“云端大奖”,整个团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东方祥云”大数据平台集气象、洪水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于一体,将防汛抗旱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警,2分20秒即能实现全国670余万计算断面72小时洪水预报,成为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洪水预报系统,能够为国家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2022年7月,广西迎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的大面积暴雨,“东方祥云”助力广西提前24小时发出预警,转移群众超过28万,实现零伤亡。类似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例如在贵州,“东方祥云”出世前,每年因洪涝灾害失踪、伤亡的人数约60人,而在使用平台后减少了90%的伤亡人数。目前,以“东方祥云”技术为基础开发的“全国防汛抗旱态势分析系统”,已经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和31个省级、301个市级、1803个县级政府部门使用,为全国57000座水库提供服务。
“全球最快!”在被问及“东方祥云”的技术先进水平时,李胜的回答简短而铿锵有力,其中的自豪之情令人触动。回顾三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他一步步追踪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不断将其与水利行业深度融合,通过汛旱预警大幅度减少伤亡、降低损失。“防汛抗旱事关人民安危和发展大局,能够为这样的事业奋斗,是我的荣幸。持匠心之钥、启强国之门、守四方平安,是我的追求。”李胜在四川大学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中这样说道。恰如“东方祥云”四字所寓意的那样——来自东方的祥云,防灾救民、造福社会、服务全球。
寄语学子:大格局、大发展
2021年7月,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李胜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10月,作为科技领域代表,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历史盛会。荣誉之下,新的挑战也等待着李胜和他的团队。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国各地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成为常态,灾害条件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来的算法模型已逐渐不再适用,以往的很多成功路径须重新建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3年前,李胜预见互联网技术的腾飞,带领团队把握先机、领跑全球;23年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挑战之下,新的机遇也正在萌芽。“人工智能很有可能重构整个产业链及行业体系,十年后看现在,正如现在看二十年前一样。这是很大的机遇,但若抓不住,则很可能被甩下这趟高速奔驰的列车,甩在时代的潮流之外。”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为防汛减灾带来新算法、新模型,正是李胜及其团队新的研发方向。

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时代命脉,不管是二十年前还是如今,李胜似乎总有一双金睛火眼,擅于识别、筛选、乘势而上。历史的安排、运气的加持,这一切都不会是偶然。“信息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李胜认为,要命中机遇的靶子、赶上时代发展的列车,首先要打开自己、广纳信息。一有与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思路、新论坛、新报告、新文章,上到国家宏观政策、小到具体微创新,他都会尽可能去学习理解,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在积累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他再从中融合、提炼、分析、总结,升华自己的认知,投入其中去感知国家发展方针、社会发展脉络、行业前景方向、技术赋能路线。“这种感觉是自然而然的,就像老中医号脉一样,看得多了自然就能把摸出脉络和规律。但要成为老中医,先得看一万个病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李胜和他的团队将紧紧盯住人工智能技术,以其为驱动,为防汛减灾工作提供支撑,从大市场、大运维、大平台三大战略出发,更好地服务行业、国家与广大人民。
34年的水利之路,李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走向了成功与奉献。他是一个痴心者,扎进水利信息化行业精耕,几十年如一日;他是一个创新者,拥抱新技术、研发新产物、攀登新高度;他还是一个勇担责任者,情系祖国、心系人民,为防汛减灾事业不遗余力,为降低国家的损失、挽救百姓的生命贡献着自己的一生。他也期望川大的学弟学妹们能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计、融入时代潮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从国家、人民和社会的需要出发,选择好人生的方向。同时,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将坚实的知识基础融入个人理想的追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