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宇亮:勤奋是最好的智慧

发布时间 :2025-09-24
来源 :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
编辑 :王彦东

赵宇亮,四川大学1981级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2021年9月6日,四川大学举办了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赵宇亮作为杰出校友代表致辞。我们有幸趁着赵院士发完言休息的片刻完成了对他的采访。采访完毕后,赵院士一行人正准备离开,突然有三位新生跑来向这位科学偶像要签名。尽管赵院士时间紧迫,但他还是耐心地找了一个板凳坐下来,伏在桌上为每一位同学认认真真地写下“勤奋是最好的智慧”,并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三位新生,赵院士就写了三页纸,字迹工工整整,没有一丝随性懈怠之意。就在这样紧张和匆忙的时刻,他都能做到如此认真细致,足以想象他平时对待工作的态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中当班长:种下勤奋的种子

在赵宇亮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白春礼院士送给他的一副墨宝,上面书有“勤奋是最好的智慧”。这句暗藏着人世间最质朴的哲理的话,是赵宇亮的座右铭,也是他自己最爱的格言。无论是砥砺自己,还是劝勉他人,赵宇亮都会用上这句话。天道酬勤,大道至简。这颗勤奋的种子,最早还是在他高中时期班主任给他种下的。

高一上课的第一天,赵宇亮的班主任便指定他当临时班长,一周后,同学们又正式选举他为班长。赵宇亮百思不得其解,刚入学的他,成绩并不突出,为何班主任会欣赏他,指定他当班长呢?直到高中毕业,他的班主任才告诉了赵宇亮原因。“入学第一天进教室打扫卫生,你没说一句话,但是活干得最多,也干得最认真。”

班主任对他踏实肯干的鼓励,在他心中播下了勤奋的种子。从此,他将“勤奋是最好的智慧”当作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

求学之涯:勤奋之籽发芽开花

为了不辜负班主任和同学们的期望,配得上“班长”的头衔,赵宇亮立志要考上北大。因为在那个年代,要是有哪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老师们都会高兴得仿佛他们自己中了状元一样。因此,赵宇亮认为,考上北大,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

赵宇亮回忆起高考前自己日夜奋战的岁月,“初春有雪,盛夏有蚊,深秋有雾,隆冬有霜。”每到半夜三更,赵宇亮都偷偷从寝室溜出去到路灯下看书学习。这样的学习习惯一直坚持到高考,虽然最后并未如愿考上他心仪的北大,但是却和川大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人生,经常会种瓜得豆或种豆得瓜,但只要保持前行,就会发现前面的视野,常常比预设的梦想更为宏大。川大,是赵宇亮预设目标之外的人生起点,也是赵宇亮心中勤奋之籽发起的幼芽。接下来的人生中,赵宇亮继续用勤奋之力守住初心,开出一朵惊艳世人的花。

1993年,赵宇亮考入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在刚入学时,实验室中的大部分仪器都不熟悉,他就主动提出愿意留在实验室帮忙打下手。宿舍距离实验室的路程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可赵宇亮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16—18小时,有时候干脆就在实验室睡觉。刻苦勤奋的他受到了老师的赏识,被当做别人学习的榜样。从第二年开始,导师便对新生们说,“你们想知道在这里该怎样学习和工作,那可以去看看中国的学生赵宇亮”。就是凭借着这股劲儿,赵宇亮有幸加入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和同事们共同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113号新元素(Nh),这是元素周期表中,迄今为止唯一亚洲科学家发现的元素。

尽管后来的赵宇亮已转向其他研究领域,但如果要他在未来选择一本文稿带到其他星球,赵宇亮将义无反顾地选择元素周期表。因为在他看来,“元素周期表浓缩了整个宇宙的精华,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宇宙规律的基础和核心”。

投身纳米: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

2000年左右,纳米材料的概念在国内流行开来,当时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纳米科技相关的新闻和报道,这是纳米科技的第一个大热潮。不少科研工作者投入其中,恨不得将所有资源投入到纳米化产业。身处这股纳米浪潮中的赵宇亮却沉着冷静,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万物皆可纳米化’这一观点在数学逻辑上说得通,因为纳米是一个尺度,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这样的尺度衡量;但就对科学本身而言却不合理,因为纳米尺度是很多材料无功能和有功能的临界尺度。”

就在纳米科技发展蒸蒸日上时,赵宇亮关注到了被当时研究者们所忽视的一个安全性问题。于是,他另辟蹊径,决定开拓纳米毒理性与安全性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他看来,科学家就应该选择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方向,探索未知的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而纳米科技作为一个崭新科学技术领域,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产业进步的同时,是否也有另外一面?这是赵宇亮选择纳米安全性领域研究的出发点。这一出发点本身便彰显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因为对纳米安全性的探索将影响着人们对纳米科技的认知,将排除人们心中对纳米技术的不信任,对认知层面的革新具有巨大影响。

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光要下苦功夫,有时还要遭受质疑。在研究之初,赵宇亮便听到了不少质疑之声。国内纳米科技才刚刚起步,若他妄言其不安全,势必会对纳米科技的发展不利,因为其中关系到政府的投入和研究者的信心。但赵宇亮却不惧质疑,而且也正是这些质疑让他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他认为,“及时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反而是保障与促进纳米科技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因为,只有人们知道如何安全应用纳米科技,如何开发安全的纳米产品,才是保证纳米科技顺利发展的关键。

在接下实验室负责人这个担子后,赵宇亮又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他需要从核物理领域转向纳米领域;另一方面,他需要从以前的个人作战,转向带领团队作战。这时,赵宇亮便以“勤奋是最好的智慧”来激励自己。此后,赵宇亮又开始了每周七天,每天16—18小时的工作状态。经过不懈的探索与研究,赵宇亮带着他们的团队,当前在这一领域所开创的研究已经备受国内外瞩目。

此时,勤奋的种子已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风欲摧而屹立不倒,树根紧抓土地,树干直插云霄,结成累累硕果。

回报社会:将种子撒向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创新,而是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截至2020年,纵观我国纳米科技取得的研究成果,共掌握专利30万项,论文发表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然而,真正转化并落地的项目却很少。这种科研窘况触动了赵宇亮的心,如何以纳米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在他看来,当下的燃眉之急是解决我国纳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痛点。

在倍感惋惜之下,赵宇亮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行,从做了30年的纯基础研究领域转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研发。赵宇亮决定建立一个纳米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平台,这个平台也正好迎合了中国产业、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因此,赵宇亮便又从零开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研发的工作。同时,赵宇亮也为痴迷科技创新的人搭建了一个“子弥实验室”,并提出该实验室“四化”的招人标准:思想没有被格式化的人,认知没有被标准化的人,行为没有被同步化的人,情怀没有被世俗化的人。他希望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人为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新旧思维的碰撞中激发耀眼的火花。

苦心钻研数十载,披肝沥胆育英才。除了通过为科研人员搭建平台和实验室的方式以外,赵宇亮也带着他渊博的专业知识现身各大媒体节目和知识讲座。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学让大家了解纳米科技,理性看待科学创新。2019年5月,赵宇亮作为第三讲主讲嘉宾参加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院士大讲堂”,以《纳米科技与智慧医疗》为题,帮助中学生走进神奇的纳米世界,解析纳米科技。2020年8月,赵宇亮受邀做客CCTV2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开讲“材料之光:纳米材料带来怎样的突破”,参透前沿技术和经济热点,为青年们拨云见日。2021年6月,赵宇亮接受了央视栏目《开讲啦》的邀请,在节目上为观众讲述神奇的纳米世界,志在勾起更多青年的科研热情和兴趣。

曾经,那颗勤奋的种子在赵宇亮心中种下,发芽,开花,后长成参天大树。如今,赵宇亮又将更多勤奋的种子撒向大地,以此鼓励更多的青年积极进取。

“勤奋是最好的智慧”,国之院士,当之无愧。